一.列方程解应用题(两步需要逆思考)
【知识点归纳】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步骤:
①弄清题意,确定未知数,并用x表示.
②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③列方程,解方程.
④检查或验算,写出答案.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
①综合法:先把应用题中已知的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并找出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这是从部分到整体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的方向是从已知到未知.
②分析法:先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建立等量关系的需要,把应用题中已知数(量)和所设的未知数(量)列成有关的代数式,列出方程.这是从整体到部分的一种思维过程,其思考方向是从未知到已知.
【命题方向】
常考题型:
例1:元旦期间,合益商场搞优惠活动,买一箱牛奶送一盒,五(1)班一共52人,如果买4箱,正好每人一盒,每箱牛奶有12盒.
分析:观察题干,分析数量关系,如果设每箱牛奶有x盒,则买的加送的牛奶盒数为4x+4,正好等于人数,则可得方程,解方程即可.
解:设每箱牛奶有x盒,
4x+4=52,
4x=52-4,
x=48÷4,
x=12.
答:每箱牛奶有12盒.
故答案为:12.
点评:观察题干,分析数量关系,设出未知数列方程解答即可.
例2:同学们植树,一班比二班多植63棵,一班42人,平均每人植8棵,二班39人,平均每人植多少棵?(用方程解答)
分析:根据题意可找出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一班植树的棵树-二班植树的棵数=一班比二班多植的63棵,已知一班的人数和平均每人植的棵数,二班的人数,所以设二班平均每人植x棵,列方程解答即可.
解:设二班平均每人植x棵,由题意得,
42×8-39x=63,
39x=336-63,
39x=273,
x=7.
答:二班平均每人植7棵.
点评:此题考查列方程解应用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找出基本数量关系,设未知数为x,由此列方程解决问题.
二.列方程解三步应用题(相遇问题)
【知识点问题】
甲速×相遇时间+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速+乙速)×相遇时间=路程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总路程
例1:甲乙两列火车分别从相距600千米的两地同时相向而行,2.5小时后两车还相距220千米.已知甲车每小时行8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由题意知,甲车所行的路程、乙车所行的路程和两车相距的距离三部分的和正好是两地之间的距离;已知甲车速度,相遇时间,设出乙车速度,分别表示出两车所行的距离,加上两车相距的距离等于两地之间的距离,列出方程解答即可.
解:设乙车每小时行x千米,由题意得,
80×2.5+2.5x+220=600,
200+2.5x+220=600,
2.5x+420=600,
2.5x=600-420,
2.5x=180,
x=72;
答:乙车每小时行72千米.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相遇问题中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或甲车所行的路程+乙车所行的路程=两地之间的距离;再由关系式列方程解决问题.
例2:甲乙两城相距460千米,货车以每小时60千米的速度从甲城开往乙城,2小时后,客车才从乙城开往甲城,又经过3.4小时两车相遇,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
分析:根据题意从问题出发,要求客车每小时行多少千米?因为客车行驶的时间知道(3.4小时)必须先求客车行驶的路程;要求客车的路程,必须再求货车(2+3.4=5.4)小时内行驶了多少千米(60×5.4);然后解答即可.
解:设客车每小时行x千米,
3.4x+60×(2+3.4)=460,
3.4x+60×5.4=460,
3.4x=460-324,
3.4x=136,
x=136÷3.4,
x=40.
答:客车每小时行40千米.
点评:本题是相遇问题,要注意路程与时间的对应,“3.4小时两车相遇”表示各自都行了3.4小时,本题的解答思路是:可以从问题入手去分析.
三.列方程解含有两个未知数的应用题
例1:车库中停放若干辆双轮摩托车和四轮小轿车,已知车的辆数与车轮数的比是2:5,摩托车与四轮小轿车的比是( )
A、4:1 B、3:1 C、2:1 D、1:1
分析:设四轮小轿车有x辆,则四轮小轿车一共有4x个轮子,双轮摩托车有y辆,则双轮摩托车一共有2y个轮子,再根据“车的辆数与车轮数的比是2:5,”求出摩托车与四轮小轿车的比.
解:设四轮小轿车有x辆,双轮摩托车有y辆,
(x+y):(4x+2y)=2:5,
(4x+2y)×2=5(x+y),
8x+4y=5x+5y,
8x-5x=5y-4y,
3x=y,
所以,y:x=3:1,
答:摩托车与四轮小轿车的比是3:1.
故选:B.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根据题意设出未知数,并根据数量关系写出比例,再根据比例的基本性质作答.
例2:红星小学五年级有学生110人,男生人数是女生人数的1.2倍,男生、女生各有多少人?(用方程解)
分析:根据题意数量间的相等关系为:女生人数+男生人数=110,设女生有x人,则男生有1.2x人,根据题意列出方程求解即可.
解:设女生有x人,则男生有1.2x人,
x+1.2x=110,
2.2x=110,
2.2x÷2.2=110÷2.2,
x=50;
男生人数:50×1.2=60(人).
答:男、女生各有60人、50人.
点评:此题考查列方程解应用题,解决此题的关键是女生人数+男生人数=110,由此得出答案.
四.比例尺应用题
比例尺分类:
分数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
缩小比例尺和放大比例尺
比例尺各部分的关系:
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图上距离:比例尺=实际距离
实际距离×比例尺=图上距离.
例1:在比例尺是1:4000000的地图上,量得A、B两港距离为9厘米,一艘货轮于上午6时以每小时24千米的速度从A开向B港,到达B港的时间是( )
A、15 B、17 C、21
分析:先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求出两地的实际距离,再据“路程÷速度=时间”求出货轮从A地到B地需要的时间,进而可以求出到达B地的时刻.
解:9÷1/4000000
=36000000(厘米)=360(千米),
360÷24=15(小时),
6+15=21(时);
答:货轮到达B港的时间是21时.
故选:C.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的关系以及基本的数量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例2:一幢教学楼的平面图上,量的楼长16厘米,宽7.2厘米.已知比例尺是1:250,这幢教学楼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分析:图上距离和比例尺已知,先依据“实际距离=图上距离÷比例尺”分别求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进而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即可求解.
解:16÷1/250
=4000(厘米)=40(米),
7.2÷1/250
=1800(厘米)=18(米),
40×18=720(平方米);
答:这幢教学楼的实际面积是720平方米.
点评:分别求出长和宽的实际距离,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把一个数按一定的比(或连比)分成若干部分,叫做按比例分配.
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把一个总数A分成几部分,使顺次与几个已知数的连比成正比例关系,只要求出总份数,然后,把A分别乘以各部分量所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或者求出总份数后,再求平均每份是多少,然后,按照各个量所占的份数,求出几份是多少.
例1:一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度数的比是3:2:1,这是一个( )三角形.
A、锐角 B、直角 C、钝角 D、无法确定
分析:因为三角形的内角度数和是180°,三角形的最大的角的度数占内角度数和的3/6,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求出最大角,进而判断即可.
解:1+2+3=6
最大的角:180°×3/6
=90°
所以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点评:解答此题应明确三角形的内角度数的和是180°,求出最大的角的度数,然后根据三角形的分类判定类型.
例2:一个长方形周长是88cm,长与宽的比是7:4.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面积是多少?
分析:根据题意,长与宽的和为88÷2=44(厘米),然后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多少厘米,再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求出面积,解决问题.
解:88÷2=44(厘米),
4+7=11,
44×4/11
=16(厘米),
44×7/11
=28(厘米);
16×28=448(平方厘米);
答:长方形的长是28厘米,是16厘米,面积是448平方厘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找准对应量,找出数量关系,根据数量关系,列式解答即可.
六.正、反比例应用题
正比例和反比例都是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在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正比例: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即商)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就叫做正比例关系,简称正比例.形式如:Y/X=k(一定)
反比例: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简称反比例.形式如:xy=k(一定)
例1:把1.5米长的竹竿直立在地上,量得它的影长是1.2米,同时量得学校的旗杆的影长是6.4米.学校的旗杆高多少米?
分析:根据题意知道,物体的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的比值一定,即物体的长度和它的影子的长度的成正比例,由此列式解答即可.
解:设旗杆的高是x米.
1.5:1.2=x:6.4,
1.2x=1.5×6.4,
x=8;
答:旗杆的高是8米.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判断题中的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何比例,然后找准对应量,列式解答即可.
例2:用边长15厘米的方砖给教室铺地,需要200块,如果改用边长25厘米的方砖铺地,需要多少块砖?
分析:教室的面积是不变的,每一块方砖的面积与所需块数的乘积是一定的,即两种量成反比例,由此设出未知数,列出比例式解答即可.
解:设需要x块砖,由题意得,
25×25x=15×15×200,
625x=45000,
x=45000÷625,
x=72;
答:需要72块砖.
点评:此题首先利用正反比例的意义判定两种量的关系,解答时关键不要把边长当做面积进行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