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窟(石鼓洞)公元471-494年
第一窟为一组塔庙双窟,窟外两侧各残存一座单层方塔。窟内平面呈长方形,平顶,中央方塔上下两层,仿木构屋顶塔檐。塔顶处蛟龙盘绕,须弥山逶迤。北壁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东壁下层浮雕“睒(shǎn)子本生”故事。
第二窟(寒泉洞)公元471-494年
窟外壁明窗上方及西侧题刻“山水有清音”、“云深处”。窟内三级方塔居中,塔面上刻出瓦筒、檐椽(chuán)、斗拱等仿木建筑构件,上层四角镂刻八角柱。窟内四壁分层分段布局,最上层雕刻天宫伎乐列龛,下面依次为锯齿纹垂幔带、禅定坐佛带、大型列龛、长卷式浮雕故事,最下层为供养人列像。北壁主像为释迦坐佛,风化严重。东壁下层浮雕太子“箭射铁鼓”佛传故事。该窟地下有泉水涌出,旧名“寒泉洞”。
第三窟(灵岩寺洞)公元471-494年
云冈最大的洞窟,原设计为大型塔庙窟,但终北魏一代未能完成。窟外依崖原建有木构大阁,今仅存上方一排12个梁孔,说明当年的佛阁为面阔十一开间巨制。上层台面两端各一座三级方塔,两塔间凿二明窗,明窗之间为一庑殿形窟室,主像雕交脚弥勒。窟面东西各开一门,窟内北壁雕阿弥陀佛、观世音和大势至菩萨三尊像,即“西方三圣”。主尊阿弥陀佛高10米,倚坐,面部圆润丰满,神态超然。两侧菩萨头戴宝冠,精美庄严。其雕凿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及辽四说,多依据造像艺术风格而推论。
第四窟公元494-525年
塔庙窟,一门两窗。该窟未按计划完工。中心塔柱四面造像,均为一佛二菩萨。窟内四壁风化严重,南壁有正光年间(520~525年)“为亡夫侍中造像记”题铭,是云冈石窟目前所知时间最晚的北魏造像铭记,现已风化不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