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学家探源考证,《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北宋时期,发源地在今河南鹤壁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
黑山又名金山。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中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犊子套黄牛,游息黑山中。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故事衍化为“白蛇闹许仙”的故事,故事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相传,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一位许姓老人从猛禽口中救生。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逐渐冷落。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十分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
白蛇传在清代成熟盛行,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描述的是一个修炼成人形的蛇精与人的曲折爱情故事。故事中有不少的佛教学说、封建礼教的影子。
详细文献资料《白蛇传》在我国家喻户晓。故事起源于1000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鹤壁黑山一带。黑山一带的徐家沟村、白蛇洞、金山寺和淇河,具备了《白蛇传》故事所必需的各项构成要素,是一个天然浑成的统一整体。一些史学家考证出《白蛇传》的故事起源于北宋时期,发源地就在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白蛇洞、金山寺。
黑山西南约5公里处的淇河岸边,有一个百丈悬崖青岩绝,青岩绝上有一个直通河底的幽深洞穴白蛇洞。传说洞中有一修炼千年、得道成仙的白蛇仙子。在黑山主峰西侧不远,有一许家沟村,许仙就住在这里。在黑山主峰南侧,有一座依山傍水的金山嘉佑禅寺,寺中有一修行多年的老僧法海禅师。《白蛇闹许仙》的传说故事就发生在这几公里的范围内。
黑山传说中的法海是与许家沟村相邻的金山寺的和尚,对相距不远的白蛇洞的“妖精”可能早有耳闻,因此,他对平日里就认识的许仙被“妖精”迷惑更加关注。又因白蛇仙子施药看病,导致金山寺香火不旺,双方产生了直接的利害冲突,才引起他对许白婚姻的干预。这比镇江金山寺的长老法海“遥感”到二三百公里外的杭州人许宣“中妖”,并对与自己毫不相干的许白爱情婚姻进行干预,更容易被人理解。
冯梦龙在描写金山寺说:“山前有一亭,今唤作冷泉亭。”这与黑山北侧的冷泉、冷泉亭、冷泉村正好相符。《魏书·地形志》有“魏德(县)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黑山、冷泉”的记载。清嘉庆《浚县志》记载:“更有奇者,温泉西涌,冷泉北流。”而镇江金山寺前后并没有冷泉亭或冷泉,可见,冯梦龙笔下的《白娘子永镇雷峰塔》故事,显然是从黑山一带流传的《白蛇闹许仙》故事脱胎而来。
冯梦龙在小说中有一段描写人们朝金山寺拜佛的情景:“时值春气融和,花开如锦,街坊热闹,许宣问主人道:‘今日如何人人去闲游,如此喧嚷。’主人道:‘今日是二月半,男子妇人都去看卧佛。’”鹤壁金山寺庙会正好是农历二月十五,且金山寺有卧佛殿。这“二月半看卧佛”又与黑山金山寺的庙会日相对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