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最早饮食海鲜的记录已无从考究,然而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在古老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已经开始食用加工好了的海鲜食品。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钱塘人(今浙江杭州)聂璜走访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探访海客、渔民,将他看到、听到的海洋生物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下来,终于在1698年完成了一部记载了371种生物的《海错图》册页。 作者不但用画笔记录了海洋生物的外形特征,还往往附上小诗一首,并附带介绍海味的烹饪方法与口味,以及“黄鱼化鸭”“刺豚变豪猪”“麻雀化花蛤”“虎鲨变虎”等奇幻故事。
海错文化在现代的继承和发扬可以通过各种形式来实现,比如将海错图进行数字化处理,通过AR技术等科技手段将其融入到游戏或者儿童教育软件中,让更多的现代人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同时也可以通过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将海错文化与现代旅游相结合,开发出具有特色的海洋文化旅游线路和产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中国古代的海洋文化。